谭sir或许可以打一场《谭谈交通》的确权官司!

7月10日,谭乔发布微博称,自己主持的《谭谈交通》被全面下线,或面临数千万元巨额赔偿。

《谭谈交通》是一档交通普法类节目,在开播的十三年里(2005年-2018年) ,累计播出三千余期,《谭谈交通》中谭乔以其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段落,也诞生了诸如“二仙桥需要走成华大道”等互联网热梗,因此谭乔也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之为​谭sir。

作为《谭谈交通》主创人之一谭乔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的抖音账号下《谭谈交通》视频被迫下架,原因是遭遇到《谭谈交通》著作权人成都市广播电台的维权行动。

成都市广播电台的负责人表示,电视台长期以来没有对《谭谈交通》节目主张版权权利,但并不代表着任何个人可以随便侵权,其拥有《谭谈交通》的全部著作权。并且其已经授权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维权。

来自上游新闻

而谭乔表示《谭谈交通》由其本人原创拍摄,其作为唯一的创作者,其主要目的是传播交通知识,并且在创作之初就没有签订过任何的合同和协议,如果谭sir所述属实,那么谭sir至少是《谭谈交通》的共同作者之一。

来自谭乔的抖音

下面进入专业的著作权法分析环节。

第一,《谭谈交通》作为一档针对谭sir普法进行拍摄的电视节目,如果谭sir的相关对白并非系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的创作所成,谭乔应当是这档节目台词这块的著作权人,而台词本身可以构成文字作品,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奥迪小满广告视频抄袭北大满哥的小满文案,就是属于对于文字作品的抄袭,因此,谭sir针对其口述的普法部分,可以享有相应的著作权。因此,针对《谭谈交通》这档节目,谭sir作为唯一的创作者,至少属于共同的著作权人。

第二,即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与当时谭sir隶属交通部门签订过所谓的版权协议,约定了《谭谈交通》的著作权归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只要谭sir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或者交通部门没有签订过版权约定的协议,则谭sir依然是上述节目的著作权人之一。这是因为谭sir的节目主持所形成的作品最多属于普通的职务作品,如果交通部门没有跟谭sir针对上述作品单独约定权属,则交通部门无权将上述职务作品的权属转移给第三人。

《著作权法》(2020修订)第十八条规定

 自然人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二)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根据上述法条的规定,我们可知,谭sir在主持《谭谈交通》时身份属于交警,并非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因此其所创作的职务作品(台词类文字作品),其著作权肯定不归属电视台,又因为其并没有利用交通部门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以也不属于交通部门的特殊职务作品。而《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职务作品通常我们称之为普通的职务作品,而第十八条第二款所规定的作品,我们通常称为特殊的职务作品。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著作权归于作者,而后者著作权归于单位。

第三,作为《谭谈交通》的共同著作权人之一,谭乔享有哪些权利呢?

《著作权法》(2020年修订)第十四条规定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由合作作者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许可他人专有使用、出质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根据上述法条规定,谭乔有权使用《谭谈交通》的视频,并且针对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将《谭乔交通》独家许可给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行为,可以进行制止。

所以,谭乔应该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及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一场著作权确认权属的官司,诉讼请求初拟如下:

1、请求确认原告谭乔系视听作品《谭谈交通》的著作权人。

2、请求判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停止将《谭谈交通》的著作权专有许可给成都游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请求判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成都游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使用《谭谈交通》所得收益返还给原告谭乔。

所以,谭sir不必过虑​,可以考虑先打一场确权诉讼,问题应该不大。

这些年的知识产权律师之路

这些年的知识产权律师之路

我有时候会想,十多年前我为什么要考法律硕士的研究生,为什么要放弃一份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而选择一条前途未卜的路,为什么要从农学专业跨到法律专业。这时,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内心深处回应我:我想做律师。

那时候,做律师未必要先考研,只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再找个律所就可以,但我仍然选择了先考研究生再做律师。我认为自身法律知识比较缺乏,即便侥幸通过司法考试,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有人说,男人在三十岁之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行业非常重要,俗语又说:男怕入错行。不管怎样,在我2010年顺利考取南京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之前,我觉得我的人生有点迷茫。

我本科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跟法律一点都不沾边。2009年回老家过年,一名老乡找到我,希望我帮他写一份起诉状,起因是他被人撞了,对方“耍无赖”不愿意赔付。因为我是大学生,在他看来文化水平高,故找我帮忙。看着老实巴交大字不识一个的老乡,我心中涌动着一种朴素的正义,遂欣然答应。

那是我第一次窥探法律的大门。为了完成托付,我查找了很多法律文本,参考了很多文书格式,最终帮他拟定了一份起诉状,然后我回到了天津工作的地方。数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在法官的主持下案件顺利调解了,他也拿到了满意的赔偿款。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帮助别人是这么有成就感的事情,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社会的价值。

我是幸运的,因为26岁的我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我的生活似乎重新燃起了希望,当我决定考法律硕士时,我真的拼尽了全力。

那个时候我在天津的工作是苗圃的植物保护技术员,这是一份在很多天津本地人看来很不错的工作,有事业编制,是别人眼中的“铁饭碗”,而且工作轻松,时间富余。所以我决定考研时,大多数人都不是很理解,他们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折腾,为什么还要考研。
好在我是一个决定了便会去做的人,好在我也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看书学习。这么多年过后再回头看那段时光,其实所有的结局都已经命中注定了。

在南京大学学习的三年,是充实和满载收获的三年,在这期间,我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和专利代理人职业资格考试。

2013年毕业后,我正式开始了律师职业生涯。执业初期,我想我是幸运的,第一,我遇到了好的指导老师;第二,我活了下来。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律师这一行,做得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自己。但是有一个好的指导老师,你的眼界和层次会在执业初期就能提升到很高。毕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律师入行,生存比发展更重要。如果连活都活不下来,谈何发展。律师职业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也不一样。早期,我是求生存,后来,我是求发展,再后来,我想尝试突破。从一开始思考如何办案、如何营销,到思考如何规范化、流程化,再到如何带领律师团队、如何进行律所管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刚开始执业的时候我就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进行律师网络营销,这些文章大多数是我在日常办案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日积月累,到了2017年,我发表在王晶律师网上的文章竟然累积了一两百篇,也正是因为坚持写作,才有了今天这本书。

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做知识产权律师,我的回答是误打误撞。如果不是当年高考报考了植物保护专业,我就没有办法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如果当初没有人向我请教法律问题,我就不会报考南京大学法律硕士;如果不是已经取得了专利代理人和律师资格,我就不会考虑进一家双证律所(该律所有专利代理资格);如果不是进了一家双证律所,那么我也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知识产权案件;如果不是前期纯提成的收入机制,我也不可能那么拼命和努力……不管怎样,最后真的是误打误撞成了知识产权律师,好像并不是我选择了做知识产权律师,而是知识产权律师选择了我。

最后,跟大家谈谈你们正在看的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我的从业经验及感悟,源自我对法律问题、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也源自我在办理案件中积累的一些心得,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希望这本书对于大家从事知识产权律师职业能够有所启发。

本文系《律师成长之路:知识产权律师进阶手册》一书的自序。

Teambition使用教程(三):律师工时的完美利器

文/王晶

这是第三篇Teambition使用教程,也是最后一篇使用教程,这篇教程主要讲讲如何利用Teambion实现律师团队工时记录。

对于融冰的律师而言,随时记录律师工时所消耗的时间已经成为了一种工作常态,通过记录工作时长,我们可以评估一项律师工作的工作效率,也可以考察不同团队律师的工作表现。虽然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律师工作都不是根据工时计费的,但是工时收费是未来律师职业的趋势,而Teambition自带的工时记录功能,则能很好地实现上述功能。

在Teambition里使用工时功能,需要点击项目的最上方的+号,通过弹出的菜单选择并开始工时功能。

然后你会发现项目里会有工时的菜单栏。

在一个任务完成时,我们可以添加计划工时和实际工时,一般来说,实际工时是多少,计划工时我们就填写多少。

比如我们这个测试任务就填写3个工时,然后我们点开工时的菜单栏,就可以发现统计信息如下:

当团队有多个成员时,我们就可以统计每个成员的工时表现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工时具体怎么算,在融冰,律师工时的计算规则时,完成一项工时的具体所用时间,其中有两类工时比较特殊,一类是看卷的工作,通常我们拿到一个案件之后,都会花时间看材料,但这个看材料的时间我们是不算工时的,只有案件的书面工作以及开庭计算工时,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出差,我们算单程时间+具体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举个例子,比如我去上海出差开庭,其中开庭3个小时,在途时间单程是2个小时,那么这项工时就是5个工时。

希望以上能够帮助到您。